七巧板的历史,七巧板的历史演变过程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七巧板的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七巧板的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七巧板的历史演变过程?
传统七巧板源于宋代的“燕几图”。所谓“燕几”同“宴几”,就是请客吃饭招呼客人的小桌子。说起“燕几图”的来历,不得不提宋朝一位叫黄伯恩的人。黄伯恩对几何图形很有研究,而且热情好客,他首先发明了一种用6张小桌子组成的宴几。后来有人增加了一小几,把它改进为7张桌子组成的宴几。7张宴几可遵循七巧板“勾股法”设计原理,视宾客的多少,任意拼排成不同形状的桌面。
明朝戈汕依照“燕几图”的原理,又设计了“蝶翅几”,由十三件不同的三角形案几组成,拼在一起是呈蝴蝶展翅状,分开后则可拼出一百多种图形。现代的七巧板就是在“燕几图”与“蝶翅几”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可以说七巧板最初的确是用桌子摆出来的。
七巧板是谁发明的?
宋朝有个叫黄伯思的人,对几何图形很有研究,他热情好客,发明了一种用6张小桌子组成的“宴几”——请客吃饭的小桌子。后来有人把它改进为7张桌组成的宴几,可以根据吃饭人数的不同,把桌子拼成不同的形状,比如3人拼成三角形,4人拼成四方形,6人拼成六方形……这样用餐时人人方便,气氛更好。后来,有人把宴几缩小改变到只有七块板,用它拼图,演变成一种玩具。因为它十分巧妙好玩,所以人们叫它“七巧板”。到了明末清初,皇宫中的人经常用它来庆贺节日和娱乐,拼成各种吉祥图案和文字,故宫博物院至今还保存着当时的七巧板呢! 今天,在世界上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七巧板和七巧图,它在国外被称为“唐图”(Tangram),意思是来自中国的拼图(不是唐代发明的图)。 七巧板的历史也许应该追溯到我国先秦的古籍《周髀算经》,其 中有正方形切割术,并由之证明了勾股定理。而当时是将大正方形切割成四个同样的三角形和一个小正方形,还不是七巧板。现在的七巧板是经过一段历史演变过程的,它是由宋代的燕几图到明代发展为蝶几图,到清初再演变成七巧图,到现在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18世纪,七巧板传到国外,立刻引起极大的兴趣,有些外国人通宵达旦地玩它,并叫它“唐图”,意思是“来自中国的拼图”。在欧洲,大约在1805年出版的《新编中国儿童谜解》中有24幅七巧图并附有一份木制的七巧板。随后,1810年在法国,1818年在德国和美国都纷纷出版了关于七巧板的书,在意大利出版的书中还介绍了中国历史。在这些书的前言中说:这是一种男女老少、达官贵族、平民百姓无不咸宜的消遣游戏,而且它不像其他赌具那样会让您输掉钱 财。 荷兰作家高罗佩在他的小说中写了一个哑巴男孩用七巧板拼字来补充他的手势。据说法国拿破仑被放逐后就常常玩七巧板来消磨岁月。 七巧板传往欧洲至今风靡不衰。1978年荷兰人JoosfElffers编写 了一本有关七巧板的书,书中搜罗了1600种图形,并被译成多国文字出版。
七巧板是宋朝黄伯思发明出来的,他对几何图形很有研究,宴请朋友的过程中有发明一种使用6张小桌子制作出来的桌椅,在请客吃饭期间使用。后来有人把它改成了7张桌子,慢慢就形成了现在的七巧板。
七巧板是属于很古老的一种传统智力玩具,主要是由七块板组合而成。使用这七块板,能够组合成为1600种以上图形,还能拼接成为各种不同的人物以及动物等。之所以受到更多人的欢迎,最主要就是因为它的结构很简单,操作也很简单,轻松就能上手,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利用七巧板去拼接成为各种图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七巧板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七巧板的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